查看原文
其他

成长于emoji时代的人们,离开表情是否还能讲个完整故事?

2015-10-28 沈河西 新京报书评周刊

微信ID:ibookreview

『与426000智慧型微友同路同行』


按:苹果公司发布了新的emoji表情图案,多达150多个。据说索尼动画也正在制作一部以emoji表情为主题的电影,电影发展了100多年,似乎走回到了无声时代的原点,靠几个表情就说完了一个故事。无独有偶,艺术家徐冰曾出版了一本题为《地书》的奇书,一本用世界各地的标识符号写成的“普天同文”的书,其中的部分章节甚至直接由表情符号拼贴而成。而Emoji表情已经越出先锋艺术创作的领域,更深刻地浸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譬如纽约的一些快餐店已经开始以emoji表情作为点餐符号,一些航空公司、铁路公司也开始接受在手机上使用emoji订购登机牌和火车票。照这样汹涌的态势,网络表情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已经有技术悲观论者开始担忧移动技术会减少文字字符,反语言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苹果公司更新的emoji表情


Emoji:变形的时代表情


起初我觉得Emoji表情替代文字表达只是夸大其词而已,但看到一个网上的游戏之后,我改变了看法。这个游戏是把12本世界名著的第一句文字用emoji写出来,猜书名。


经过一番苦思冥想,我终于猜出了第一幅是《双城记》里那句“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和第7幅是《安娜卡列尼娜》那句“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除此之外,实在无法再能猜出更多。我想我的语言表达力和理解力还处于前emoji时代,或至少没有完全被emoji的逻辑完全同化。



emoji猜书名游戏


Emoji的逻辑到底是什么呢?日本评论家东浩纪在《动物化的后现代》一书中的分析或许可以带给我们些许启示。东浩纪以日本社会的“御宅族”为对象分析道,“御宅族”们的意义读取模式表征了典型的后现代社会的“数据库模式”,与之相对的是现代社会的“树状图模式”。所谓的树状图模式指的是人们通过表层的小故事去理解背后的大叙事,与之相对应的是有深度的主体。而在后现代的“数据库模式”中,表层和深层的界限已经消失,深层也不提供大叙事,而仅仅作为数据库存在,东浩纪将这样的主体命名为“数据库动物”。


在互联网思维盛行的今天,显然“数据库模式”已经全面战胜了“树状图模式”成为今天我们读取意义的方式。不少理论家都揭示过人类经验的叙事本质,叙事的载体是故事,但是在数据库的消费模式中,人类故事成了与马克杯同等级的商品。


以这样的批判论述来分析emoji表情,不难发现emoji就是典型的“数据库模式”的产物,emoji表情本身就源自日本。譬如,萌作为“御宅族”叙事中的重要元素,同样是网络表情最具代表性的主题。萌已经成为我们时代最后的抒情,最后的表意方式。



名画emoji化


在主流的观点看来,emoji表情是以简单的字符、图像来表达某些抽象的概念,是极大丰富人类的表达可能性和多元化,一个表情胜过千言万语。但这些表情与其说承担的是叙事的功能,倒不如说是反叙事的,进而造成人类叙述能力的弱化。譬如,在一系列以人物主题的表情组合里,表情与表情之间并没有逻辑上的联系,你很难仅仅依凭表情来进行完整的叙事,你甚至无从通过表情来判断对方的真实想法。表情插入的时刻,往往是叙事跳脱、叙事中断的时刻。


在本雅明的时代,他感叹“机械复制时代”的人们越来越无法叙述自己的经验,人类正与“讲故事的人”的传统渐行渐远。或许对于成长于emoji时代的人来说,离开这些网络表情你甚至要怀疑,他们是否还能完整地说完一个故事,或甚至是否还能流畅地进行沟通。



名画emoji化


东浩纪对于“数据库动物”的分析显然建立在战后日本的社会历史脉络下,那我们如何理解中国人在移动社交平台上动辄以表情代替文字表达的现象?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网民会像中国人这样接收并生产这如此丰富的网络图标。苹果新推出的这些表情与中国人在微信上对话时用的五花八门的表情相比,基本也只能算处于“资料库模式”的初级阶段。


在Discovery出品的微信主题的纪录片里,只见过那些1.0版本的网络图标的老外主持人看到中国人用的以人物、动物为主题的动态表情时好奇地问道:为什么这些表情能在中国一炮而红呢?设计表情的公司负责人回应道:我们已经把这些表情发展成了一种新语言,不论你用什么语言,都可以用这些表情来交谈,这是一种无国界的语言。


表情动图


这样的分析依然是一种普世主义的分析,可以继续追问的是:中国网络世界上如此丰富的表情是否说出了中国人独有的主体经验?


批评家李陀在之前的一篇采访中对于网络汉语中的粗话横行表示担忧,譬如俯拾即是的“尼玛”、“擦得嘞”、“卧槽”,李陀并没有提及如何看待与网络语言相伴而生的网络表情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如何表达自身的经验。网络表情的更新换代之快,或许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位来自“树状图”时代的40后所能理解的范围,这些表情已经部分承担了汉语的表意功能。或更确切地说,网络表情是网络语言的某种衍生物或升级版。那些取自影视剧并配以流行语台词的表情极大地将网络语言可视化了,它们构成今天光怪陆离的时代表情。



曾经因为指导了一篇研究“呵呵”的硕士论文而为人所知的李明洁教授在分析“呵呵”之所以如此成为网络交流中的百搭语言时认为这是某种互联网逻辑下的特定沟通方式:当不愿思考如何遣词合适;对对方的话题没兴趣或不认同,又不愿花太多精力阐释自己所想;上一轮对话时分心了,无意询问,希望直接继续……作为不专注的补偿,人们下意识地会用一个夸大的表情符号来掩饰,来招摇,就像如果说话时,隔得很远,怕对方听不见,会自然地举手摇臂一样。


她进而分析道:我们不能理解为什么中国人的网络表情显得如此色彩纷呈,如此夸张甚至于荒谬。网络表情是变形的表达欲,在都市化进程所塑造的不确定关系中,我们通过网络表情扮演亲切、卖萌,不被冷漠和过度亲热所伤,看似专心实则一心多用。




如果把网络表情看成一种新的语言,按照李陀的看法,语言的变革不会只改变和影响语言自身,不会只在语言层面上打转,很多情况下,新的语言,是人和社会变革的新契机、新动力。层出不穷的网络表情是否具有这样的潜力?目前仍无法轻易作出判断。但显然,理解当代中国人的主体经验,网络表情会是一个极佳的切入点,也将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文化政治命题。


本文为独家稿件,撰文:沈河西,编辑:禽禽。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挺一下坚持原创的书评君


点击以下 关键词 查看精彩内容


年度好书 | 四月好书 | 红镜头 | 聂隐娘 | 同性恋群像 | 马克·吐温 | 康夏 | 权力的游戏 | 小王子 | 孤独图书馆 | 黄家驹 | 腋毛禁忌 |二十四节气 | 伍迪·艾伦 | 夏日翻书 | 禁烟令 | 玛丽莲·梦露


新京报书评周刊

ibookreview

投稿&合作邮箱:ibookreview@163.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购买老树画画书画超值套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